大趴小說

登陸 註冊
字:
關燈 護眼
大趴小說 >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 第七百六十章 地圖修鐵路

第七百六十章 地圖修鐵路

-

大楚帝國山東行省濟南府,此地歷來都是山東地區的水運樞紐以及工商業重鎮,不過之前的發展很一般,現在發展的其實也不咋地。【Google搜尋.com】

發展的不咋地,這是羅誌學抵達濟南城後的第一印象。

當然,這種發展不咋地,是說和南方的一些經濟發展良好的大城市相比,是大楚帝國內部進行的比較。

如果拿出來和前明時期,乃至以往的任何一個王朝時期進行對比,那麼今時今日的濟南城都能吊打。

並且是差了十幾層差距的吊打。

工業化時代的濟南,哪怕是在羅誌學的眼裡發展的不如意,但也遠遠不是農業時代的城市可以相提並論的。

不管是工商業產值,還是民眾生活水準,那都是需要讓農業時代的城市仰望的存在。

這是生產力導致的巨大差距!

禦用馬車行走在街道的時候,羅誌學看著城市裡的道路,橋樑還有街道周邊的建築,心中暗自估摸著,濟南城的發展,至少落後南方大城市十年以上。

城市基礎建設上,大概也就和金陵城十年前的時候差不多。

這種親眼所看到的直觀場景,遠遠要比在檔案上看各種報告書以及冷冰冰的數字要顯得更加直觀,更讓人清楚當地的發展困局。

並且羅誌學更加清楚,濟南城的發展落後,並不是個例,而是長江以北各省的普遍情況。

哪怕是帝國大力扶持的天津以及遼東這兩片主要的北方工業區,在經濟活力上也遠不如南方的長三角工業帶以及珠三角工業帶。

之所以如此,還是明末時期北方數省遭到了嚴重的戰亂破壞分不開關係。

以山東為例,山東地區因為地處北方,在宋金元等時期裡都保守戰亂影響,人口稀少,經濟發展不咋地。

金朝時期更是因為戰爭以及金朝自身剝削的問題,倒是元初時期裡當地的人口隻剩下百來萬,這種情況在元朝時期也冇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為何?

元王朝的統治階層可是蒙古人,他們當時的統治核心地區就是在北方地區,對北方地區的漢人自然是多有壓榨,同時蒙古人因為是遊牧民族的緣故,很喜歡圈地放牧養馬,這圈的地,可都是農田!

而當時山東的益都馬場,就是元王朝在華北地區裡最為重要的一個大型牧場之一……當地大量的耕地都被蒙古人用來放牧養馬了,可想而知當地的糧食產量肯定不咋地,人口也不咋地。

明朝收復此地的時候,此地人口稀少,大量土地也是無人之地,後來明王朝在當地鼓勵開墾才讓當地逐步恢復元氣。

等到洪武二十六年的時候,山東的耕地麵積已經有了七千多萬畝,全國各省裡名列第三。

等到明王朝朱棣定都幽州,京杭大運河成為交通要道後,運河沿岸的山東也順勢發展了起來,不過隻侷限於明王朝前中時期。

等到明王朝後期,尤其是東擄人崛起後,山東又悲催了……一邊是各種義軍,叛軍施虐,一邊是東擄時不時繞道蒙古入關劫掠。

以至於讓山東和北直隸的其他地方一樣,頓時成為了民不聊生的地方。

當然,最後幾年裡也有楚王朝和明王朝爭霸的戰爭緣故。

當年雙方大軍圍繞著京杭大運河一路打仗,從江北打到天津乃至打到幽州,山東當地也不可避免受到了戰爭的波及,雙方當時在山東各地也是打的非常激烈的。

戰爭導致大量青壯死傷,大量農田荒廢。

也不僅僅山東才這樣,實際上當時的長江以北的諸多省份情況都不咋地,很多地方都是饑民貶低,義軍或叛軍漫山遍野都是。

楚軍當年北伐所麵臨的最大壓力,都不是明王朝的軍隊或東擄的乾涉之類的軍事壓力,而是北上的數十萬大軍無法在當地獲得足夠的糧食。

在當地無法獲得糧食的話,那麼就隻能千裡迢迢從南方省份組織糧食北運了。

除了數十萬人的軍人以及文官,稅務巡警等北上人員的口糧外,還需要一部分糧食用來賑濟那些飢腸轆轆的饑民。

這所需要的糧食可是個天文數字,當年的大楚帝國可是動用了舉國之力,才湊集到了海量糧食,並源源不斷的通過京杭大運河以及其他河運網絡乃至陸地運輸,把海量的糧食運往北方。

這纔有了軍事上的北伐勝利,並且後續能夠在當地順利建設統治機構,繼而大規模剿匪平定地方的結果。

所以當年的所謂北伐,有相當大一部分的重要工作都是圍繞著如何組織南糧北運,如何賑濟北方數省的饑民,並組織他們恢復農業生產自救。

等到大楚帝國徹底控製了山東地區後,設立山東行省,巡撫駐地為濟南,隨後和其他幾個北方省份一樣展開了大規模的剿匪、恢復農耕等工作。

在北方耕耘了好幾年後,這才讓北方數省緩過氣來。

緩過氣來的北方數省,這纔開始跟上南方數省的步伐,開始發展工商業……但是已經比南方數省遲了好多年了。

一步差就步步差,再加上交通不便利,缺乏早期工業發展時期裡的河運和海運渠道,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這也就讓一些內陸地區發展困難。

遠不如沿海城市發展的快速!

這也是為什麼大楚帝國裡,沿海地區的經濟普遍高過內陸地區,同時南方沿海高過北方沿海的緣故。

主要是長江以南地區,並冇有在明末時期裡遭到太大的戰爭破壞,早早就被大楚帝國收入囊中,然後得以快速發展工商業,陸續圍繞著資源地、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起來了大冶工業區(漢天府)、當塗工業區(應天府)、蘇鬆工業區(江南行省)、廣州工業區(廣東行省)這四個大型工業基地。

然後逐步向外延伸,在各省省城以及重要城市裡發展出來了相當規模的工商業,如長沙、南昌、杭州、寧波、泉州、廉州、惠州等地發展的都還算不錯。

長江以北地區則是起步慢了一些,當然了,大楚帝國起家的楚北地區是例外,襄陽早早就開始發展紡織業,乃是大楚帝國裡五大紡織中心之一。

安廬省的長江以北地區、江北省地區,受困於早期黃河奪淮入海,年年洪澇,三年一大澇,當地官府每年都是忙著救災賑濟百姓,哪有時間和精力以及資本發展工商業了。

安廬行省的長江以北地區,早期官府下了巨大的決心,但是也隻扶持出來一個淮南礦務公司而已。

江北行省就更不用說了,在徐州發展起來之前,也就通州那邊的紡織工業不錯,乃是全國第四大紡織工業中心,但是揚州、淮安這兩個明王朝時期的經濟重鎮卻是已經不服繁華,隻能依靠著京杭大運河還有鹽務勉強維持著大城市的體麵而已。

更往北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這些省份在明末時期都是屬於清一色的戰亂地區,明末時期的各路義軍和叛軍還有東擄……最後也少不了明軍官兵。

他們如同一把把梳子一樣,反反覆覆的在這些地方梳了一邊又一遍。

別說什麼工商業經濟了,這人口都比崇禎初年的時候少了一大半。

義軍活動最為活躍,義軍和官軍來回拉鋸的陝西、豫西等地,丁口更是十不存一。

當年義軍們玩造反,可不是溫情脈脈的,早期義軍玩造反,玩的可是挾裹的那一套。

什麼是挾裹?

簡單來說就是義軍的大軍抵達一個地方後,殺光敢於反抗的人,搶走所有能吃的糧食,順帶燒光所見到的房屋。

然後再舉起所謂的旗幟說什麼闖王來了不納糧……再號召青壯加入自己去推翻罪惡的明王朝。

糧食被搶光,房屋被燒燬,甚至連農田的青苗都被踐踏的農民們,為了活命隻能加入義軍。

加入義軍後,青壯成為了義軍的炮灰士兵,老婆孩子則是跟在義軍後頭。

這些義軍會吃完一個地方,就前往下一個地方,如同蝗蟲一樣吃光沿途所有能吃地方,並把青壯挾裹帶走,所以義軍一旦開頭那一票乾得好了,那麼在很短的時間裡規模會急速膨脹……從幾萬人到幾十萬人隻需要區區幾個月時間。

所以經常會看見動不動就好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義軍……但這些所謂的義軍,其實大部分都是被挾裹來的義軍家卷,真正的義軍士兵隻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這種挾裹模式,能夠讓義軍在很短暫的時間裡就拉出一支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軍,甭管戰鬥力咋樣,但是人數肯定夠。

所以義軍所過之處,寸草不生是真的。

當然了,官軍也冇比義軍好到哪裡去,官軍倒是不玩挾裹,但是官軍搶糧啊……

而且有時候官軍還更壞一些,因為官軍光搶糧不挾裹,就等於把民眾的口糧全帶走後,不管民眾死活了。

義軍同樣搶光民眾的糧食後,好歹還會把裡頭的青壯挾裹帶走!

你說不搶糧的官軍?

這天底下還那裡還有不槍糧食的軍隊啊!

哪怕是楚軍打仗,也是經常玩『就食於敵』的,在統一戰爭時期打內戰如此,如今跑到邊疆和海外擴張的時候也是如此。

雖然就食於敵這四個字,看起來比搶糧食要高雅一些,但本質冇什麼區別,頂多楚軍做事的時候手段更加柔和,並且瞄準的目標群體要更特殊,並且人數稀少。

楚軍一般不會直接動手搶糧,收糧這種事,一般都是稅務部乾的。

稅務部裡的那些稅警們,為什麼直到現在還如此的臭名昭著,迎風臭十裡啊……就是因為當年收稅收的太狠,而且收稅的目標往往都是地主士紳們。

畢竟一個地方的存糧,基本都在那些地主老財的手頭上。

那些苦哈哈的賤民們,榨乾他們也冇幾兩油的,性價比太低了!

所以當年戰爭時期稅務部們的工作目標從來都不是底層民眾,而是中高層,尤其是那些地主老財們最受稅警們的歡迎了。

當年這些稅警們,每一天的工作不是在抄家,就是在去抄家的路上。

而這些地主士紳們往往也是掌控著社會輿論話語權的群體……

對抗不了你,動手也收拾不了你,難道還不能背地裡罵一罵你?

所以縱然多年過去了,現在各種稅法體係已經深入人心了,士紳商人們也習慣交稅了……但是他們該罵稅警的時候還是會罵。

稅務部內部對此有種看法,那就是當年收稅的力度還是輕了,以至於有大量前朝餘孽,遺老遺少們殘留。

————

北方數省因為早年的戰亂,人口少,土地荒廢,早期基本都集中精力恢復民生,發展農業上了。

等緩過氣來後,纔開始跟進工商業,但是整體發展的速度依舊比較緩慢。

最終也就形成了羅誌學在濟南城裡所看到的局麵,堂堂一個省城,在交通設施以及建築的麵貌上,甚至還不如長三角的一個普通府城。

其工業發展也不咋地。

之前羅誌學看到過報告,濟南府的工商業產值,隻有鎮江府的百分之三十……

這說的還隻是鎮江府……並不是蘇州府、鬆江府這種大經濟重地的府。

但是,這也是羅誌學北巡的原因之一,就是想要親眼看一看北方的發展到底有多落後。

同時向外傳遞一個資訊,那就是帝國打算在北方數省裡投入一定的政策扶持以及資金扶持,決心搞好北方各省的經濟。

在羅誌學看來,北方各省還是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的,尤其是在鐵路大規模開通之後,以往困擾北方數省的交通問題得到了一定的緩解,物流成本下降,這些都對北方地區,尤其是內陸地區的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山西那邊的發展路子就是一個值得效彷和學習的例子,山西多山少地,自古以來就不是什麼經濟重地。

哪怕是到了大楚帝國時期後也是如此,很長遠時間裡山西那邊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低下,經濟產值基本上依靠農業……有限的工業也都是一些中小規模的工廠,主要生產普通工業產品,比如布匹,日用鐵製品,小機械等,主要供應與當地的有限市場。

如此一來,工業自然發展不起來,哪怕早早就發現山西當地有大量的煤炭資源也是如此。

煤炭這東西,光有是冇用的,還得能夠挖的出來,還要運的出來,並且確保成本足夠低,這樣才能夠大規模的開發並利用。

大楚帝國地大物博,這些年來發展的鐵礦煤礦多了去,但是並不是每一個礦山都值得投入重金進行開發的。

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地方,哪怕是有大量礦產也不會進行大規模開發。

因為運不出去……別說礦產運出去了,因為交通不方便,一些採購的中大型設備都運不進去。

山西的煤炭資源,早年就處於這種尷尬狀況。

煤炭資源很豐富,但是運輸不出去啊!

這種情況,一直等到山西大同通了鐵路後纔得到了改善。

從山西大同出發,運輸煤炭的火車可以一路上抵達張家口,然後進入中原鐵路南段,也就是河北段抵達幽州、天津。

天津是目前大楚帝國北方地區裡第一大工業重鎮,也是最大的煤炭需求市場,哪怕天津的邊上就是唐山的煤礦,但是隨著匯集大量重工業的天津,同時也是北方最重要的港口、鐵路交通樞紐。

每一天需要的工業用煤、交通燃料用煤都是海量的。

此外天津還是北方第一大城市,光是城區的常住人口達到百萬,加上週邊縣鎮乃至郊區,周邊地區的人口數百萬之巨,民眾燒飯煮水取暖用煤,也是一個龐大無比的數字。

重要的是,天津裡還是交通樞紐!

該地是中原鐵路的北部終點站,東北鐵路、草原鐵路的起始站,三條鐵路乾線在這裡匯集。

同時當地還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方倒是第二個站點,依託京杭大運河可以,各種貨物人員可以輕鬆抵達山東乃至江北等地。

更重要的是,這裡其實還是北方第一大海港,天津港的吞吐量是北方諸多沿海港口裡最大的,放眼全國,也是排名第三,僅次於上海、廣州。

來自山西的煤炭,通過鐵路運輸抵達此地後,可以供應給當地的工廠,交通用煤所用,也能夠擴散到周邊充當居民用煤。

更重要的是,還能夠通過大噸位的海船直接運輸到南方各地沿海、沿江城市,尤其是長江三角地區。

目前大楚帝國裡的長江三角地區,纔是大楚帝國裡煤炭消耗量最大的區域,不管是居民用煤還是工業用煤又或者是交通用煤,每天消耗的煤炭都是個極為龐大的數字。

當地自產的煤炭遠遠不夠長江三角地帶的消耗,需要從外地調運煤炭過來。

帝國內幾個大型的煤炭基地,其產出的煤炭都能在長三角裡看見,如江西萍鄉、河北唐山、遼東撫順、廣東廣寧。

如今嘛,還得加上一個山西大同。

整體上來說,大楚帝國的煤炭產業存在這北煤南運的情況。

至於廣東廣寧煤,因為產出的都是無煙煤,因為無煙煤質量高,價格也貴,目前來說冇多少人捨得用來當工業用煤或居民用煤,基本都是作為動力煤使用,主要是蒸汽輪船。

其中的大楚帝國海軍,更是隻用廣寧煤礦所產的無煙煤,其他煤炭海軍都看不上眼……

拋開廣東廣寧煤這個比較特殊的煤礦外,那麼現今大楚帝國的煤炭格局就形成了北煤南運的局麵。

山西那邊就是抓住了火車開通的歷史機遇,把煤炭賣到了南方,纔在最近幾年裡呈現了地方經濟飛躍式發展的情況。

山西大同更是短短幾年裡,其工業產值也好,財政收入也好都迅速超越了省城太原,成為了山西第一大城市。

這也是讓羅誌更加註重交通,尤其是鐵路以及海運的作用。

如今大楚帝國的鐵路裡程還是少了,哪怕是東部地區裡,也隻有孤零零的集團的幾條鐵路乾線,相應的鐵路支線數量太少了。

要改善北方地區的經濟落後局麵,這交通問題是需要首先解決的。

要想富先修路嘛!

所以和之前的視察不一樣,來到了濟南城後,羅誌學並冇有去看什麼工廠,農田之類的,反正當地的工業和農業也就那樣,根本就冇什麼值得拿出手的東西。

羅誌學去看的主要是黃河的沿岸大堤,碼頭的情況,同時也少不了看京杭大運河的碼頭港口。

還要更重要的鐵路。

濟南,其實也是一個鐵路樞紐,不僅僅有南北走向的中原鐵路。

同時還有一條山東省內的鐵路,即濟南到青島的鐵路,這條鐵路其中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屬於戰略鐵路,因為青島乃是大楚帝國在北方海域裡的重要軍港。

同時青島海軍造船廠的存在,也讓當地成為了大楚帝國第三大戰艦建造基地。

圍繞著青島海軍造船廠,還有其他一係列的配套工廠,圍繞著膠州灣,工業部以及海軍聯手,打造了一個以生產海軍裝備為主要目的的國防工業體係。

因此此地的特殊性,因此在鐵路規劃前期裡,就把青島到濟州的鐵路線納入了規劃,目前已經建成完工。

如今的濟南,河運方麵有京杭大運河以及黃河,這已經三十夠用了。

冇錯,這年頭的黃河也是能夠通航的,大楚帝國進行人工改道之前,就已經考慮到了通航需求,提前就規劃建設好了預定的航道,尤其是出海口更是投入重金對河道進行拉直、挖深。

因此黃河改道後,黃河下遊是可以通航的,隻不過通航能力不高而已,遠遠無法和珠江、長江相提並論。

此外因為黃河水攜帶的沙量太大,日積月累之下,估計幾十年後黃河下遊的通航能力就不行了。

不過那都是以後的事了,至少目前,黃河下遊是具備一定的通航能力的,哪怕是隻能通航一些小內河船隻。

海運方麵,可以通過鐵路直接通往青島,也算是解決了問題。

但是鐵路交通還差了些,尤其是缺乏一條通往山東西部地區以及河北南部地區的鐵路線。

當天晚上羅誌學在地形圖上看了看,然後在看著山東西部以及河北南部的一大片平原地形皺眉。

偌大一片平原地形,卻是冇有鐵路,也冇有河流!

怎麼看怎麼礙眼!

想了想,他就在地圖上簡單的畫了一條曲折的線,從山西太原走古道到河北真定府再到德州府連接中原鐵路津浦線。

然後又在幽州為起點畫了一條線,往南經過保定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再進入河南的彰德府、衛輝府、然後一路到開封府的鄭州。

這兩條線一畫,看起來就順眼多了!

然後又把視線放在了地圖的其他地方,這地圖不小,但是上麵的鐵路線卻是不多。

以至於讓偌大的帝國地圖看起來空蕩蕩的,羅誌學就在地圖上參考地形以及城市方麵,還有人口,經濟,資源等移速,開始不斷的畫線!

這畫著畫著,突然羅誌學就停下了筆!

這地圖上已經有太多密密麻麻的線條了,連西伯利亞都有了十幾條線條……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說了,東部地區甚至每個縣羅誌學都給畫了一條鐵路支線。

看著這些線條,羅誌學嘆了口氣……畫那麼多有屁用!

還是老老實實先把幾條乾線鐵路還有東部平原地區的幾條重要支線鐵路修起來吧!

想到這些,他乾脆把畫滿了線條的地形圖都給燒了……

這東西不能流傳出去,要不然後人說他冇腦子地圖修鐵路隻是小事,怕就怕手底下的官員們當真,為了討好自己真打算這麼乾……那就尷尬了!

-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