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趴小說

登陸 註冊
字:
關燈 護眼
大趴小說 > 我的爺爺朱元璋 > 第68章 朱棣獻策,道衍密謀

第68章 朱棣獻策,道衍密謀

-

第68章朱棣獻策,道衍密謀王朝週期律的陰雲,始終籠罩在朱元璋的心頭。每每想到大明即使能對抗小冰河期,恐怕依舊無法走出這宿命一般的三百年大限,朱元璋就感到一陣深深的無力。這王朝週期律,如同一個惡毒的詛咒,讓他這位洪武大帝在享受至高無上的權力的同時,也不得不麵對這對於大明來說終將到來的末日。這些天,他經常站在奉天殿前,眺望著江山,心中卻是五味雜陳。這大明是他一手締造的,是他從元末亂世的無數次血戰中奪來的,他怎能眼睜睜地看著它走向宿命註定的滅亡?朱元璋一直在思考,試圖找到破解這王朝週期律的方法,他想過要嚴刑峻法,整頓吏治,甚至不惜采用嚴酷的手段來清除一切可能的隱患。但是,這些真的有效嗎?翻遍史書,朱元璋很清楚,隻有他活著的時候纔有效。每當他獨自一人時,那種來自心底的不安依舊會如錢塘大潮的潮水般滾滾湧來,讓他感到窒息。或許無論他做得再多,再努力,終究無法改變大明的宿命。三百年大限,就如同一個無形的枷鎖。但是隨著思考的深入,朱元璋卻總覺得,他好像接近了答案。就差一層朦朦朧朧的窗戶紙了,但朱元璋卻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群臣的上書,雖然洋洋灑灑,也都算言之有物,可終究跟朱元璋預期中想要的東西,不一樣。至於太子朱標的上書,更是讓朱元璋哭笑不得。朱標竟然說夏商週三代,國運悠長,動輒五六百載,所以擺脫了王朝週期律,而究其原因,是因為推行了井田製,所以就冇有人地矛盾了.也不知道是哪個東宮的輔官教他的。老二秦王朱樉和老三晉王朱棡的上奏,就更荒唐了,朱元璋看了兩行就把奏章直接扔了。如今老四燕王朱棣說他有想法,不由地讓朱元璋有些驚訝。畢竟,在朱元璋的印象,老四是當將軍的一把好手,雖然也不是不通文治,但卻絕非什宰輔之才。“父皇,我覺得王朝週期律在於人地矛盾,而人地矛盾,哪怕咱們有再大的能耐,也消弭不了,因為總會有人多地少的時候。”“那你的意思是像宋朝一樣,不抑兼並、放任自流?”朱元璋蹙了蹙眉,要是老四是這個想法,那他就得捱打了。畢竟,老二和老三離得遠,上奏章說那些蠢話的時候,他還真打不著,但老四就在眼皮子底下。“也不是,主要是在地製上動腦筋。”朱棣警覺地看了因為徐達病重而心情很差的父皇一眼,隨後說道:“我隻是覺得,既然父皇設立了衛所製,那對於咱們明軍來說,這跟古時候的屯田製冇什區別,所以對於民間百姓,按照如今人少地多的情形,朝廷要不要實行均田製?如此一來,多餘的土地掌握在朝廷手,朝廷可以慢慢分配。”朱棣上半句所說的屯田製,最早起源於三國,是國家控製土地的形式,當初曹操接受棗祗、韓浩的建議,招募流亡農民在許縣附近實行屯田,後實行軍屯,就有了這個製度而曹操對民屯采取軍事組織的方式管理,管理機構為屯司馬,與郡縣官員並列,屯田民不得隨意離開土地,冇有人身自由,他們耕種的土地要繳納分成地租,同時也要承擔兵役和徭役,軍屯也差不多。對於大明來說,衛所製確實就是換皮的屯田製,之所以大明要搞衛所製,弄出幾百萬的軍隊,其實不是讓這些人打仗,而是給元末參加了各諸侯軍隊後投降的海量士兵及其家眷一個安置,朱元璋不可能放心這些殺過人上過戰場的人迴歸民間,又不能不管他們的生計,所以就用衛所這種組織形式來讓他們過正常的生活,真打仗,大明有幾十萬野戰部隊,輪不到這些天天種田的衛所兵。而且,這的邏輯關係,其實不是大明在養衛所兵,而是衛所兵在養大明,因為每年大明都能從衛所兵那收上來數百萬石的糧食。而均田製,則是大明目前從表麵上看,如果想要改革,最適合參考和推行的田製。之所以這說,一是均田製曆史發展悠久,從南北朝到隋唐,之前的朝代,已經基本把能優化的地方都優化好了,大明直接拿來用就行;二是均田製最適合人少地多的情況,如今大明剛剛開國,非常符合推行均田製的條件。譬如均田製的最後一個版本,也就是唐朝,規定就是成年男子受永業田20畝,口分田80畝,官僚有職分田作為俸祿補充,官府有工廨田作為辦公費用,而田畝的所有權都歸朝廷。而且搞均田製的最大一個好處,就是能在這個時代,最大程度上杜絕人口膨脹對土地造成的壓力,因為理論上每個人的土地就這多,既餓不死,也搞不了土地兼並。當然了,這隻是理論上,實際上在封建社會土地兼並是不可能被製度所控製的,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均田製到了最後也會崩壞。但毫無疑問,這已經是一個比較靠譜的主意了,跟朱元璋的思路也有些類似。“現在的大明,是以民田為主,官田為輔,官田由國家或宗室、勳貴、大臣擁有,不得買賣,隻能出租,而民田則由平民自有或承租,可以買賣或典當這種田製,是吸收了唐宋兩代經驗後改良的,也不能說不好,但是顯然是存在土地兼並隱患的,所以父皇,如果要通過改革田製的手段來緩解人地矛盾,不妨考慮一下均田製。”“你說的也不無道理,咱再想想。”朱元璋讚許地看了朱棣一眼,拍了拍他的肩膀,隨後說道:“天德如今病重,咱事情多,冇法每天來看他,你就代咱照看著,若有什急事,馬上來宮稟報.以後也是,嶽父的擔子,你得肩負起來,知道嗎?”聞言,朱棣心中大喜,但麵色依舊波瀾不驚,隻是拱手應諾。眼見父皇走遠了,朱棣的臉上才露出了喜色。顯然,他的才能得到了父皇的認可,而接過嶽父徐達的擔子,就意味著他將獲得對於整個北平乃至宣府的軍權.這跟別的塞王,可就不一樣了。畢竟,其他塞王有的隻是自己三護衛的指揮權。此時朱標尚且好端端的活著,洪武朝將星雲集,還處於成長期的朱棣也冇有被逼到絕境,在指揮能力和軍中人脈上,不具備造反的能力,也並冇有什造反的野心。但無論如何,對於朱棣來說,擁有更大的權力,總歸是一件好事,他這個人,生來就不甘於平庸。隨後,朱棣自魏國公府走出,看著“大功坊”牌坊,朱棣輕輕地搖了搖頭,上了馬車回到自己在京城的府邸。夜色中,簷下的燈籠隨風輕輕搖曳。因為不常住在這,算上仆人都冇幾個人,這處府邸靜謐得很。密室中,道衍和尚已經靜候多時。朱棣踏入密室,一陣風隨著進來,兩人的目光在搖曳著的燭光下交匯。道衍停下了手中轉動的念珠,問道:“今日獻策,可還順利?”朱棣點了點頭,沉聲道:“父皇對我的提議頗為讚賞,甚至還暗示了未來北平軍權之事。”聞言,道衍的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他笑了笑,聲音中透露出幾分欣慰:“如此甚好。殿下需早做打算,以備不時之需。”朱棣眉頭微皺,對於“早做打算”四字頗感不解。他凝視著道衍問道:“大師所言‘早做打算’,究竟是何意思?”道衍並未馬上回答,他的眼神變得深邃起來,過了片刻,纔回答道。“陰陽海之事,雖在世人眼中如夢幻泡影,但對於我等三教中人來說,卻並非無跡可尋.曆史上,總有一些人和事,根本無法用常理來揣度,據貧僧所知,如王莽等人物,便曾觸及這陰陽海,獲得過超越時代的物品或知識。”道衍頓了頓,聲音愈發低沉:“而今,按照聖孫身上所展現出的異象,未來極有可能從那一界歸來。殿下,這會帶來的影響,您可曾想過?”“他真的能回來?”朱棣聽得心神一震,他緊緊盯著道衍,想要從這位高僧的眼中看出更多的端倪。然而道衍卻隻是微微一笑,雙手合十,不再多言。隨著鐵門關閉,密室中再次陷入了沉寂,隻剩下檀香嫋嫋升起的輕煙。曆史類最高均訂作品,你絕對不能錯過的好書!(本章完)

-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